各位老師,各位同學(xué):
大家早上好!
我是來自高一·九班的熊釗劍。很榮幸今天能夠站在國旗之下,向大家宣傳文明禮儀。
在正題開始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文明禮儀究竟是什么?
我相信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想法。讓我們來看看名人大家眼里的文明禮儀:在劉備眼里——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在托爾斯泰眼里——文明的建立靠的不是機器而是思想。在愛迪生眼里——彬彬有禮的風(fēng)度,主要是自我克制的表現(xiàn)。如若這個問題的滿分是十分,那么我覺得劉備、托爾斯泰、愛迪生都應(yīng)該得全分。因為他們的答案都指向了一個正確的觀點,那就是——思想和行動共同決定著你的文明。
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故事發(fā)生在德國:五個中國留學(xué)生,出于對德國文明程度的質(zhì)疑,他們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選了兩個相鄰的電話亭,在靠左邊的電話亭上貼上了“男士專用”的標(biāo)示,靠右邊的電話亭上貼上了“女士專用”的標(biāo)示。一小時后……他們回到了電話亭。這時,“男士專用”的電話亭旁幾個男人排起了長隊,而“女士專用”旁卻空無一人。故事就是這樣,我們中國的留學(xué)生最后打了自己的臉,而他們認為不文明的德國人卻成為了讓他們反省的動力源泉。
再回到中國,其實這樣的考驗時刻都在檢驗著我們。
但是,人行道上被阻擋的盲道、公共場所所彌漫的煙味和公交車里被占坐的弱勢群體專座仍告訴這人們,我們中國的不文明的行為的確很多。難道這些事例真的說明了我們中國人不如德國人么?
事實并非如此!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xiàn)代,我們中國都是一個充滿文明的地方。
宋代學(xué)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頤求教。相傳,楊時和游酢來到書院拜見程頤,但正遇上老先生閉目養(yǎng)神,坐著假睡。這時,外面下起了雪,楊時和游酢求學(xué)心切,侍立一旁,不言不動等了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兩人在外站立,吃了一驚。這時外面已經(jīng)積了一尺多厚的雪了。
二零一二年五月二十九日,客車司機吳斌駕駛杭州長運大型客車在蘇州無錫返回杭州的高速公路上,被一塊突如其來的鐵塊擊中,肺腸挫傷。在危機關(guān)頭,吳斌強忍劇痛完成一系列安全停車操作,使二十四名乘客毫發(fā)無傷,但自己卻奉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同一片藍天下,我們受著同樣的教育,但所作所為卻會有所不同,當(dāng)一些人在文明地排隊時,為何有些人卻會不文明地插隊。這便是因為我們自身的思想影響了我們自己。如若我們可以端正自己的思想,改正自己心中的不文明的想法,那么我相信文明一定會降臨在你我身邊。
在我看來文明就像一顆種子,一顆深深埋藏在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的種子,它想要發(fā)芽,但是周圍卻滿是漆黑的泥土把它壓著;它想要發(fā)芽,但是仍缺少一絲成長的動力.如果我們能夠做出決定邁開步子從遠處的水源取來一壺清泉將其澆灌.那么它就能沖破泥土,發(fā)出新芽,最后綻放出美麗的文明之花.
所以我在此呼吁大家,讓我們給自己做出正確的決定,邁出自己的那一步,去澆灌屬于自己的文明之花。我的演講結(jié)束,謝謝大家!